胰腺癌是一个局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但难点在于术后复发转移率非常高,根治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8~26个月,80%以上不能根治切除。因此,提高胰腺癌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是所有医生努力的方向。随着各种新的治疗手段和技术的不断涌现,最为突出的是微创治疗已经成为了某些晚期胰腺癌的一线疗法。
目前,对于胰腺癌的微创治疗,有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以及纳米刀技术等多种手段。纳米刀是一项革命性的的肿瘤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胰腺癌、肝门部胆管癌等肿瘤,弥补了传统消融技术在胰腺、胆管肿瘤应用中的缺陷,因为由于胰腺的解剖位置特殊,过往无论是热消融还是冷消融,都难以彻底消灭肿瘤组织。但纳米刀消融利用了超短的高压直流电在消融区的肿瘤细胞膜上产生多个纳米级的微孔,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使细胞膜结构崩解导致细胞凋亡,而由蛋白形成的结构,如血管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及其他细胞基质并未受到影响,血管和胆管等组织结构得以保留。它的优势在于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破坏血管、神经、胆管、骨骼,因此特别适用于伴有血管侵犯而无法达到切缘阴性的胰腺癌。
贴张纳米膜就能测室内空气质量
2017年04月22日 南京晨报
在东南大学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首批高潜力项目推介会上,东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发的纳米纤维检测技术,可以测出室内空气中重金属的含量,甚至小到PM0.1的颗粒也能测出。
东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康学军教授介绍,室内空气污染可达到室外的4倍,PM2.5中的60%-80%是重金属颗粒和细菌病毒,其中PM0.1危害最大,可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影响心血管和大脑。而目前市场上主导的玻纤纤维、光传感技术却拿PM0.1束手无策,根本无法检测和处理。目前国内污染严重地区中小学教室有150万间,幼儿园教室52万间,空气污染地区家庭达1亿户。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有很大的需求。
据了解,东大研发的空气质量检测技术,是基于纳米纤维这种新材料,微小如PM0.1的颗粒,也难逃它的“法网”。纳米纤维实际上就是一张膜,把它贴在家里,就能“收集”空气中的污染物,室内铅、汞、砷、镉这些对人体危害大的重金属到底含量多少,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东大研发的在线监测系统,可由专家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报告,并通过APP向用户推送,提出解决方案。
带纳米传感器和5G网络的绷带 洞悉伤口愈合情况
来源:腾讯数码 2017-04-22
绷带和纱布的目的是为了止血、加速伤口愈合、保持清洁减少感染的几率,而现在绷带似乎将会有一个全新的用途,比如这个来自于英国斯旺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研究项目。
研究人员一直都在研发一种新型智能绷带,它能够追踪伤口的愈合情况并且通过5G网络将数据发送给医生。这种智能绷带使用了纳米级的传感器,并且体积小到足够被固定在绷带的织物空间里,并且使用起来不会有异物感。通过这种智能绷带,医生和护士能够随时了解病人的伤口愈合到了哪一个阶段,从而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更准确的治疗措施。
“伤口的愈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并且在初期应该尤其注意避免感染,而这对于整个卫生系统来说是一个挑战。”斯旺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Marc Clement表示。“尤其是对于诸如糖尿病和患有其它阻碍伤口愈合进度疾病的病人来说,掌握这个过程更加重要。”
“下一阶段的研究将涉及到临床应用、使用场景和App的研发,并且将这一概念集成到其它平台中,并且进行测试。”Clement介绍。而据说这项工作将交给威尔士Wound Innovation中心的专家负责。关于这种智能绷带将在何时使用在普通病人身上,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规划,而斯旺西大学现在的确处在一个关键的研发阶段。
广医博士团队合成罕见纳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2017年04月21日17:37 南方日报
日前,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博士刘建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功合成了2个罕见的纳米孔稀土GDMU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GDMU=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该材料对氟离子展现了强吸附能力,在活性剂和生物标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刘建强博士团队的相关工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的国际著名期刊《晶体工程通讯》(CrystEngComm)上。
“传统的如活性氧化铝吸附材料存在吸附能力低和回收困难等问题,而金属—有机骨架在用于离子吸附方面,具有方法简单、吸附能力强及吸附速度快等优点”,刘建强介绍。同时,在探索合成纳米孔稀土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规律的基础上,该团队将该材料应用于离子吸附领域,对氟离子可进行高效吸附和高速响应,“其能力和响应速度是传统材料的两倍。”刘建强说。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李宝红指出,纳米孔GDMU型稀土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新型吸附材料,表现出对铁离子良好的吸附能力和响应吸附速度,在活性剂和生物标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